不想被淘汰,就请走出你自己的“谷仓”
金融风暴、911恐攻事件、SONY衰退、Facebook崛起……这些看似无关,却都有一个被严重忽视的共通点,想彻底了解这些问题,且看《谷仓效应》。
人类学家怎么 看金融海啸
彭以夤| 文
《谷仓效应:
为什么分工反而造成个人失去竞争力、企业崩坏、政府无能、经济失控?》
(美)吉莲·邰蒂 著
林力敏 译
台湾三采文化公司
2016年2月版
有很多时兴的学术用语,听起来好像很陌生,但道理一点也不难懂,就如本书所要讨论的"谷仓效应"。如果要简单地解释,可以引用三国阮籍的例子,他在东平当官时,曾下令拆墙办公以减少官员之间的隔阂。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公共行政方面的弊端,就是一旦各部门按职能分工时,即使是要完成一件简单的工作,也会因为各自的局限而变得旷日费时。管理者应该不拘一格,打破不同部门习惯的思维框架,而他首先要打破自己脑中固有的思维框架。
这番大道理看似简单,但不容易实行,这可能是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"谷仓"。《谷仓效应》一书作者吉莲·邰蒂以这个比喻来指各自为政的政府部门。她首先提到了纽约的一场火灾,那场火灾烧死了一名墨西哥裔建筑工人和他的家人,然后涉事部门开始追究责任,才知道现场窝藏毒贩的地下室才是起火地点,那里其实属于纽约贫民区的违章建筑。当时纽约市长彭博要追究部门疏忽的责任时,大家都觉得,平民住宅大火(尤其是贫民区)其实没什么大不了,但一查之下,发现有许多因为纽约各种法规而免责的楼宇原来都有建筑问题。这场火灾也正好暴露出各部门缺乏沟通的弊端,甚至早于"911"发生时,消防部、卫生部与公共政策部的无线电根本无法调到相同频道。
吉莲·邰蒂认为,即使在今日高度全球化的世界各地,我们在心智和现实上仍生活在谷仓之中。每个谷仓都有自己的规则和专业知识,有时不见得是坏事,但至少它会局限我们的视野,使我们排斥外来的新思维和新挑战。尤其是美国发生的金融海啸,作者认为其原因就在于财经金融机构高度分工,各自为政。这项效应对美国经济到底影响有多大,目前还不好说,但"谷仓效应"的确是阻碍进步的因素。
要探讨"谷仓效应"的问题,我们似乎更应该讨论"社会分工"的特点。传统社会学家如涂尔干及韦伯等都讨论过此现象,但这些"鼻祖"和"功能学派"的社会学人很少注意到文化的作用。其实"分工"既是现代社会组织化趋势下的自然结果,也有文化层面上的意义: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文化。然而从文化人类学家的角度,一切都是基于文化的分别,套用现代社会学家暨人类学家布尔迪厄的说法,是"分类系统"(classification system)。
究竟吉莲·邰蒂这位穿梭于财经界的文化人类学家,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思考美国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的痼疾时,与传统重视社会组织功能的社会学家有什么分别?主要分别就在于作者并非客观超然地透过数量化分析阐述问题,她认为既要以局内人亦要以局外人身份来看待问题,就像那位已经离乡别井多年,回到家乡后却拿着照相机默默观察的布尔迪厄一般。
就这样,本书从布尔迪厄的生平开始,透过这位人类学家在其学术生涯中创造的一些独有词汇的渊源,来讨论作者想探讨的问题。作者尝试简单地描述布尔迪厄的复杂概念,试图衔接人类学理论和一般行政现象,而她所运用的法宝就是透过大量事例来解释自己想说的道理,读起来也不算枯燥。书中后面几章所谈的事例,例如索尼开拓网络随身听产品引致灾难性后果的故事,看上去与人类学似乎没有关系,但索尼旗下的开发部门,其作风与穷乡僻壤抱守陈腐规则的部落也没有多大分别。然而最初盛田昭夫和深井大创立索尼公司的时候,并没有这些根深蒂痼的歧见和习性。
其实这现象不独是索尼才有,所有经历过草创、成长壮大,然后面临新挑战的大集团公司,总会经历"谷仓"时期,但某些采取另类企业文化的公司,却在商战中把充斥"谷仓思维"的对手淘汰,比如索尼的"心腹大患":研发出iPod以取代随身听的苹果电脑,其成功原因在于乔布斯那种强烈的控制欲,要求各部门在其领导下通力合作,而索尼公司所属部门由来已久的"团队文化"令他们在与苹果甚至三星的竞赛中屡屡败北。
但即使个别部门业务额大增,也不代表整间公司可以从中受惠。处于债务危机中的欧洲银行,正是因为个别"谷仓"过于冒进,不够"保守",令公司最终亏蚀连连。作者举出瑞士银行作为例子,指出负责抵押债务及债券的部门没有与其他部门沟通,没有风险管理人员监管信贷方面的扩张,令本来稳健经营的银行自食其果。
本书作者的说法可能难以说服读者。假设你是某金融机构的行政总裁,正苦于金融债务危机;一天,有人自称是人类学家暨财经杂志主编,向你分析他/她在金融危机中看到金融机构部门之间沟通乏力,并以其人类学经验告诉你应该怎样做,你会怎样回应他/她?但有启发性的观点从来都不容易被人接受,而人类学家往往声称自己以一种"在地"而"局外"的位置,去挑战一切高高在上的所谓"专业"人士。执行"谷仓效应"的教导不是没有危险的,如果你是执行长,你必须与上述林林总总的专家作不懈的斗争,毕竟现代社会就是由专家说了算的,然而当旧有的一套不再有效的时候,却不妨以此书思考问题的症结,去鼓励你的下属走出自己的"谷仓"。
吉莲.邰蒂 | Gillian Tett
美国《金融时报》执行主编暨专栏作家,在这家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商业媒体表现出色,2014年获选英国新闻奖的年度最佳专栏作家,先前则获选年度最佳记者(2009年)、年度最佳商业记者(2008年),还有温考特奖的年度最佳金融记者(2007年),并在2011年获得英国国家学术院院长奖章。著有《新泡沫经济》与《疯狂的金钱》,现居纽约。
好评推荐
亚马逊行为科学、人类学、流程与架构类畅销榜 第1名
谷仓(Silo)这个字耳熟能详,在我任职外商的期间经常被外籍的长官提醒,他们一直灌输全球各公司领导者要打破谷仓的概念,原因就是害怕各部门之间因为组织体系庞大之后只看到自己的利益,躲在自己的谷仓,造成狭隘视野,不愿意跨部门合作,妨碍公司成长。──世纪奥美公关创办人暨总顾问 丁菱娟
她像侦探抽丝剥茧,再钜细靡遗的道出精采故事,向读者揭露金融世界的难解祕辛。──威尔.贺顿《卫报》
本书相当好读,娓娓道出投资银行如何发明金融商品,加以推广并获利,最终成为金融崩坏的主因。──文斯.凯博 《每日电讯报》
引人入胜的杰作……邰蒂具备绝佳的报导功力,写得无比贴近人心。──多明尼克.罗森《週日泰晤士报》
常言道,最好的记者能写下历史的初稿。邰蒂的报导……正属此类。──霍华.大卫斯《金融时报》
对当前危机的细腻观察与精采剖析。──露丝.萨瑟兰《观察家报》
亲可能,还会对以下内容有兴趣
马尔克斯 | 我们侵犯也被侵犯的尊严 | 爱情对策 | 极简宇宙史 | 罗马 | 阿城 | 诗意的沦亡 | 约翰·列侬的私人领地 | 怎么治无聊的现代病? | 最优秀的人早已死去 | 管教对孩子有用吗?| 俞晓群:影响我人生的三本书 | 读书 这么美好的事 | 世上最美的爱 | 萨特 | 纯净,质朴,是美书 | 跑,是一种信仰 |食物记忆最是长情 | 是枝裕和 | 鸟儿终于落地| 足球史传奇|惊人之吻|血瘟|她写情欲,只见美感,而无猥亵|人之所以异于电脑者……|天才与梅毒:原谅大咖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|带枪的狄更斯,嗑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| 别让孩子继续错过生命这堂课 | 明日的餐桌上是有机,还是转基因?| 博物,其实是人道| 少罪恶,假服从之名而行?| 没有外国入侵,中国的帝制也会崩溃 |西西弗|王尔德|什么才是生活中最大的围城?|斯通纳|除非朝霞有一天赶上晚霞